全球小分子靶向癌症治疗因其高采用率、副作用小、癌症发病率高,有望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诺华制药(Novartis)的格列卫(Glivec)这一已知药物的专利到期,预计将成为靶向释放药物制造商的一个机会。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癌细胞生长。化疗和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通过破坏快速分裂的细胞来起作用,但小分子靶向癌症治疗将以高精度和很少的副作用摧毁癌细胞。各种类型的癌症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这种靶向疗法可以治疗乳腺癌。国际癌症护理护士协会开发了ISNCC护士领导的小分子化疗患者教育项目,由葛兰素史克公司赞助,以提高接受小分子治疗的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小分子可以穿透肿瘤间隙,靶向细胞内信号蛋白。由于化学合成、纯化和分子表征方法使其易于复制,可以保证小分子靶癌细胞的纯度和鉴定。抗体是静脉注射,而小分子可以口服。如果成功的话,小分子可以成为癌症免疫治疗中抗体的替代品。这种分子通过靶向吲哚胺2,3 -双加氧酶(IDO)途径触发免疫系统。
小分子靶向癌症治疗市场分为小分子药物、小分子药物偶联物和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又分为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小分子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seliciclib)和小分子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单克隆抗体可进一步分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具有循环系统靶点)、全人抗体(具有免疫系统靶点)、嵌合单克隆抗体(具有肿瘤靶点)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具有循环系统靶点)。其中,激酶抑制剂的市场份额最大,因为它对癌细胞提供了更高的保护和有效的破坏,从而阻止了肿瘤的生长。有11种激酶抑制剂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癌症。
从地域上看,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有望主导小分子靶向癌症治疗市场。由于癌症发病率的增加,预计北美将处于领先地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声称全球诊断出1300万例新的癌症病例。《世界癌症报告》指出,到2020年,新发癌症病例的发病率预计将增加50%,达到1500万例。与单克隆抗体相比,小分子抗体管理方便,成本更低。与单克隆抗体不同,小分子抗体可以靶向任何细胞位置。由于单克隆抗体的分子量较大,因此由于血脑屏障导致其进入脑组织的效率低下,因此治疗性单克隆抗体通常是在肿瘤内给药。根据FDA的数据,西妥昔单抗等单克隆抗体的半衰期(3.1-7.8天)比吉非替尼等小分子药物的半衰期(48小时)要长得多。ONT-380由oncothyreon制造,比市售的拉帕替尼(小分子)更有效。拉帕替尼阻断HER2和EGFR,导致皮疹和腹泻,ONT-380由于特异性靶向HER2而得以克服。
小分子靶向癌症治疗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勃林格殷格翰公司、雅培实验室、Cytokinetics公司、拜耳医疗保健公司、OncoGenex制药公司、Hospira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公司。公司采用的关键策略是协议和合作、产品发布以及合并和收购。这些策略将带来更新的产品和技术的增强,而监管支持将带来客户满意度。2015年5月,中国百济神州投资9700万美元,将其抗癌药物拉鲁替尼、BRAF抑制剂和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投入临床。此外,勃林格殷格翰还与范德比尔特大学合作开发新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瑞士生物技术协会列出了ARAID药物的四种管道分子,分别是AP1903、AP26113、ridaforolimus和ponatinib。所有这些发展和进步都有望在预测期内扩大小分子靶向癌症治疗市场。